「怎么样才能合理避税」 什么是合理避税?怎样
时间:2023-01-26 11:5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s2/】如何合理避税:什么是合理避税?如何合理避税?-百度知道
展开全部 合法避税是指在尊重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纳税人采取适当的手段对纳税义务的规避,减少税务上的支出。合理避税并不是逃税漏税,它是一种正常合法的活动;合理避税也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还需要市场、商务等各个部门的合作,从合同签订、款项收付等各个方面入手。避税是企业在遵守税法、依法纳税的前提下,以对法律和税收的详尽研究为基础,对现有税法规定的不同税率、不同纳税方式的灵活利用,使企业创造的利润有更多的部分合法留归企业。它如同法庭上的辩护律师,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税是合法的,是企业应有的经济权利。必须强调一点:合法规避税收与偷税、漏税以及弄虚作假钻税法空子有质的区别。从实用角度来看,国内的避税就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和手段避开国内纳税义务。从更现实的条件出发,企业的老总和财务经理需要解决不同难题。合理避税:老总能做什么规避税收,现在早就不是一个只适合于私下交流的话题。现在许多企业老板都在交流怎样规避税收,成功的经验大家“群起而效仿”。十届人大刚刚谢幕,税收政策、税收监管和税率水平等问题被各位代表多次提及。一个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的。假如能是一个管理决策层,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来看,这样的操作更适合于您。换成“洋”企业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倾斜政策,因此由内资企业向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等经营模式过渡,不失为一种获取享受更多减税、免税或缓税的好办法。注册到“避税绿洲”凡是在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以及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保税区设立的生产、经营、服务型企业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都可享受较大程度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以上特定区域从事投资和生产经营,从而享有更多的税收优惠(本节内容读者可参见《推开“离岸绿洲”的门》一文)。进入特殊行业比如对服务业的免税规定: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养育服务,免缴营业税。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免缴营业税。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缴营业税。安置“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35%以上的民政福利企业,其经营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范围内(广告业除外)的业务,免缴营业税。残疾人员个人提供的劳务,免缴营业税。做“管理费用”的文章企业可提高坏帐准备的提取比率,坏帐准备金是要进管理费用的,这样就减少了当年的利润,就可以少交所得税。企业可以尽量缩短折旧年限,这样折旧金额增加,利润减少,所得税少交。另外,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计提的折旧额相差很大,最终也会影响到所得税额。用而不“费”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应考虑到如何对经营中所耗水、电、燃料费等进行分摊,家人生活费用、交通费用及各类杂支是否列入产品成本。当今的企业界,这一项被频繁运用。他们将自己买房子、车子的支出,甚至子女入托上学的费用都列支在公司经营项目。这样处理并不为国家政策所允许,虽然此方法在时下的企业界并不鲜见,但我们在此并不提倡。合理提高职工福利中小企业私营业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考虑在不超过计税工资的范畴内适当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医疗保险,建立职工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职工教育基金等统筹基金,进行企业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等等。这些费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同时也能够帮助私营业主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税负,降低经营风险和福利负担。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支出赢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做足“销售结算”的文章选择不同的销售结算方式,推迟收入确认的时间。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延迟收入确认的时间。例如某电器销售公司,当月卖掉10000台各类空调,总计收入2500万左右,按17%的销项税,要交425多万的税款,但该企业马上将下月进货税票提至本月抵扣。由于货币的时间价值,延迟纳税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节税的效果。合理避税:财务总监能做什么常用的避税方法有很多,但一般不外乎: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转移定价法、成本计算法、融资法和租赁法。用足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的颁布实施将减免税的权力收归国务院,避免了减免税过多过乱的现象。同时,税法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利用“三废”作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与其有关的咨询、服务、培训等,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等等。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优惠政策的研究,力争经过收入调整使企业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避税,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现在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他们开出的招商引资条件十分诱人,大多均以减免若干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各种费用等等条件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如果您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或受鼓励产业,如此优惠的条件当然成为企业规避税收的优先考... 收起回答
【/s2/】如何合理避税:如何合理避税?
常用的避税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转移定价法、成本计算法、融资法和租赁法。 [编辑本段]用足税收优惠政策 新税法的颁布实施将减免税的权力收归国务院,避免了减免税过多过乱的现象。同时,税法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利用“三废”作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可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与其有关的咨询、服务、培训等,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所得税等等。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优惠政策的研究,力争经过收入调整使企业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避税,壮大企业实力。 同时,现在全国各地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他们开出的招商引资条件十分诱人,大多均以减免若干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各种费用等等条件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如果您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或受鼓励产业,如此优惠的条件当然成为企业规避税收的优先考虑因素之一。 [编辑本段]定价转移 转移定价法是企业避税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关联的企业双方为了分摊利润或转移利润而在产品交换和买卖过程中,不是按照市场公平价格,而是根据企业间的共同利益而进行产品定价的方法。采用这种定价方法产品的转让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公平价格,以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 转移定价的避税原则,一般适用于税率有差异的相关联企业。通过转移定价,使税率高的企业部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的企业,最终减少两家企业的纳税总额。 出于不能公开的原因,对我们接触到的部分企业和公司的规避税收行为均予匿名。某公司 A将总部设在了沿海经济特区,享受15%的所得税率优惠。他们的产品生产是由A公司设在中国地区的 B公司完成, B公司适用33%的比例税率。 A公司每年从 B公司购进产品100万件对国外销售,进价每件6.8元,售价每件8.3元。显然,这种产品的生产成本5.2元/件,那么这两家公司的利润与应缴税款就已经十分明显了: A公司年利润额=(8.3—6.8)*100=150(万元) A公司应纳所得税=150*15%=22.5(万元) B公司年利润额=(6.8—5.2)*100=160(万元) B公司应纳所得税=160*33%=52.8(万元) A、 B两公司总共缴纳所得税=22.5+52.8=75.3(万元) 出于避税的目的,可以将税率高的 B公司的部分利润转移到 A公司。我们已经知道,A公司从B公司购进产品单价为6元,仍以8.3元售出,则: A公司年利润额=(8.3—6.0)*100=230(万元) A公司应纳所得税=230*15%=34.5(万元) B公司年利润额=(6.0—5.2)*100=80(万元) B公司应纳所得税=80*33%=26.4(万元) A、B两公司共纳所得税=34.5+26.4=60.9(万元) 这两家公司A、B利润转移前后,两公司年利润总和为:150+160=310万元;而利润转移后的总利润为:230+80=310(万元)。在利润转移前后,两家公司的总利润还是相等的,只是在采用转移定价后,两家公司他们应该缴纳的所得税减少了75.3—60.9=14.4万元。只要企业能寻找到两个税率相差更大的地区,在这两家企业间进行贸易和合作,贸易的额度越大,所能节省的税收就会越多。 [编辑本段]分摊费用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按一定的方法摊入成本。费用分摊就是指企业在保证费用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从账目找到平衡,使费用摊入成本时尽可能地最大摊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避税。 常用的费用分摊原则一般包括实际费用分摊、平均摊销和不规则摊销等。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折旧计算法,我们就可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无论采用哪一种分摊,只要让费用尽早地摊入成本,使早期摊入成本的费用越大,那么就越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避税的目的。至于哪一种分摊方法最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限度地避税目的,需要根据预期费用发生的时间及数额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并最后确定。 通过名义筹资避税 这一原则就是利用一定的筹资技术,使得企业达到最高的利润水平和最轻低的税负水平。一般说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主要有三个渠道:1、自我积累:2、借贷(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3、发行股票。自我积累的奖金是企业税后分配的利润,而股票发行应该支付的股利也是作为税后利润分配的一种方式,二者都不能抵减当期应交纳的所得税,因而达不到避税的目的。 借贷的利息支出从税前利润中扣减,可以冲减利润而最终避税。 [编辑本段]资产租赁 租赁是指出租人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在契约或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资产租借给承租人使用的一种经济行为。从承租人来说,租赁可以避免企业购买机器设备的负担和免遭设备陈旧过时的风险,由于租金从税前利润中扣减,可冲减利润而达到避税。 以上方法,只是我们接触企业财务人员所了解到的部分方法与技巧。我们相信,在企业界一定还有更多高明的规避税收的方法。但不论如何,都必须提醒大家:避税必须合法和合理! 自始至终,我们都在强调规避税收的“合法性”。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大胜利召开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当前,许多中... 收起回答其他回答:合理避税是利润最大化,税负最小化,充分把握财税政策,内容很多,都是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充分利用时差,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或者打擦边球。等等。
其他回答:我觉得你说的是税收筹划。首先要说明的是,税收筹划和避税的含义是不同的。【/h/】避税: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或缺陷,使/【/k0/】成为机会,精心安排商业和金融活动,以达到最小税负的经济行为。【/h/】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对融资、投资、收入分配、组织形式、经营等事项的实现安排和规划,以在法律前提下尽量减少税收负担为目的的经济活动。【/h/】可以说,税收筹划是合法的,而避税不违法。
如何合理避税:一家公司如何合理避税
在中国大陆根据交税来分:定额定税户、小规模纳税户、一般纳税户。对定额定税户的税的问题,就已经不是个问题了。小规模纳税人按营业额的6%交营业税,同时还产生“教育、城建、防洪”等附加税,大概折合起来一共是7.3—7.5%。一般纳税人是交增值税的,税率17%,增值部分才交税,但现在在广东经济比较发达地区都对一般纳税人采取了“税赋率”的年审办法:贸易公司3%,工厂5%,使大家都感觉税的负担太重。而且还有企业所得税:3万以内18%;3-10万以内27%;10万以上33%。
怎么把企业所交税合理的降下来,也就是行内人士所说的合理避税呢?
1—合理加大成本,降低所得税,可以予提的费用应该进行予提。
2—对设备采取快速折旧法来,来降低当期所得。
3—采用“分灶吃饭”的方法,把业务分散,原来一个公司名下做的业务分成2-3个公司做,这样既可以增加成本摊消,又可以降低企业所得:比如你现在公司做一年30万利,需要交9万9的所得税,如果分成3个公司做,一年利每个公司就是9万9的利,那么所得税3个公司一共是8万1,而其实因为成本渠道的增加,3个公司年利也不会做到30万了,很多成本已经重复摊消和予提了,其节约下来的税就不仅仅是近2万的税了。
4—采用“高税区往低税区”走的方式:各个特区和开发区在税率方面国家都有优惠政策,把公司总部就转设在到这些地方,比如深圳的企业所得税才15%。公司的工厂和分公司的一切业务总核算就算到公司总部去,也就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了。把企业结算做到:高所得税向低所得税地方走;搞了税赋率的地区向没有搞税赋率的地区走。
5—采用“把工厂和公司注册到香港”的办法,香港是个自由港,是个低税区,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不超过8%,其他税也特别低和少。
6—借用“高新技术”的名义,享受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有2免3减,还有3免8减的。把其他业务和产品套进这个里面来做—搭“顺风车”。
7—借用“外资”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改制,各个地区对外资企业都有税务优惠政策。
8—使用“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也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
9—和学校的校办工厂“联合”,校办工厂在税务方面国家是有特别优惠政策的。
10--特别“另类”的办法,我就不说了。
这些做法是在企业具体运转中可以采用的安全的、合理的、可靠的企业避税方法。
收起回答其他回答:外商利用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权和国外市场信息的优势,高价进口生产用原辅材料,低价经销出口产品,赚取进销差价。比如扬州xxxx有限公司是香港xxxx有限公司和扬州xx厂的合资企业,双方投资占注册资本的50%,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是香港员工。起初,香港方面负责合资公司的筹备、生产和经营活动。在此期间,港商从香港xx有限公司进口了74万美元的原辅材料。后来,由于港方管理期间亏损严重,董事会决定由中方管理合资企业。中方直接从外方购买生产所需的进口原辅材料,价格比原港方进口便宜40%左右。在此期间,港商通过进口原辅材料赚取了25.3万美元的商业利润。【/h/】一些外方通过进口设备的价格达到避税的目的[/h/】①在合资合同中,中外双方投资的房屋和设备价格都很高,人为增加投资,虚增固定资产,以达到多折旧少所得税的目的。
(2)部分外商通过买卖投资企业需要进口的设备获利。一些外商把旧设备冒充新设备,把有缺陷的设备冒充完美设备,把陈旧设备冒充先进设备,按新设备定价,不仅影响合资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给合资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设立100%控股的外资企业转移利润
一些国外厂商利用我国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信息敏感、劳动力廉价、政策优惠等优势,将部分生产活动从国内或其他地区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两头出来”的制造加工企业。企业本身在国外没有独立的购销网络和渠道,而是依靠海外母公司或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为其采购原材料和承销产品。因为是集团公司内部的产品转让,所以外资企业和海外关联公司之间的结算大多采用内部定价,通过提高原材料价格和降低产品价格来规避我们的税收。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产品销售不成问题,生产已经饱和。但企业出现亏损,或者虽有盈利,但盈利水平低。然而,尽管亏损或微利,生产规模并没有缩小,而是不断扩大。【/h/】合资、合作企业的外方通过承包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并自行获得经营利润[/h/】目前,部分合资、合作企业也进行承包经营,“两头在外”的企业一般由外方承包。通过承包,虽然每年保证中方一定的收入,但也为承包方转让利润提供了条件。【/h/】通过转让定价转让应税所得【/h/】通过货物购销和财务收支的异常定价在关联企业之间转让应税所得,是外商避税的常见做法。
6。进口项目合同免税项目中包含应税项目
在部分进口项目中,由于中方谈判人员经验不足或其他原因,外商在中方违约前已将应税特许权使用费或项目资金计入设备价格。合同价格仅反映设备总价,即使是技术服务或安装操作的数量也是不够的。外国商人通过签署这样的合同来逃避责任。
7。承包工程避税
自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许多外国公司来到中国承接承包工程,提供劳务服务。对于这些外国公司在中国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的收入,国家允许扣除70%的设备材料费用,其余30%的收入只征收工商统一税和企业所得税,实行从宽优惠、手续简单的原则。
8。利用我国对汇出利润的规定避税
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外方汇出利润汇出境外时,应缴纳所得税,不汇出的,不纳税。针对这一规定,一些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采取各种方法将其利润转移到国外,以避免在中国征税。
9。一些外商投资企业依靠国内企业避税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家的特殊优惠,根据国内企业的出口规定,他们生产的产品不能退税。但也有一些外商(包括一些“三资”企业的代理商、中介、外方代表),打着增加投资、为内资企业引进设备的旗号,千方百计与内资企业挂钩,与内资企业合谋,将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转让给内资企业出口,或将内资企业转让的商标通过中介出口给其他企业,以求退税。甚至有一些外商专门以“投资”、“办厂”为诱饵,以取得出口退税证明为条件,敲诈急于吸引外资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为其提供出口退税的便利条件。
10。利用税法的优惠条款
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经济特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内设立机构和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位于沿海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旧城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如何合理避税:如何合理避税-百度知道
展开全部 怎么把企业所交税合理的降下来,也就是行内人士所说的合理避税呢? 合法合理的避税是一项高智商的行为,首先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能找到税法的漏洞,其次要有较高的智商,能设计出合理避税的方案。一般中介机构,如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专门从事这个工作,但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1—合理加大成本,降低所得税,可以予提的费用应该进行予提。 2—对设备采取快速折旧法来,来降低当期所得。 3—采用“分灶吃饭”的方法,把业务分散,原来一个公司名下做的业务分成2-3个公司做,这样既可以增加成本摊消,又可以降低企业所得:比如你现在公司做一年30万利,需要交9万9的所得税,如果分成3个公司做,一年利每个公司就是9万9的利,那么所得税3个公司一共是8万1,而其实因为成本渠道的增加,3个公司年利也不会做到30万了,很多成本已经重复摊消和予提了,其节约下来的税就不仅仅是近2万的税了。 4—采用“高税区往低税区”走的方式:各个特区和开发区在税率方面国家都有优惠政策,把公司总部就转设在到这些地方,比如深圳的企业所得税才15%。公司的工厂和分公司的一切业务总核算就算到公司总部去,也就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了。把企业结算做到:高所得税向低所得税地方走;搞了税赋率的地区向没有搞税赋率的地区走。 5—采用“把工厂和公司注册到香港”的办法,香港是个自由港,是个低税区,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不超过8%,其他税也特别低和少。 6—借用“高新技术”的名义,享受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有2免3减,还有3免8减的。把其他业务和产品套进这个里面来做—搭“顺风车”。 7—借用“外资”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改制,各个地区对外资企业都有税务优惠政策。 8—使用“下岗工人”和“残疾”人,也都可以享受到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 9—和学校的校办工厂“联合”,校办工厂在税务方面国家是有特别优惠政策的。 10--特别“另类”的办法,我就不说了。 这些做法是在企业具体运转中可以采用的安全的、合理的、可靠的企业避税方法。 11.去境外注册个公司,最好是像英属维尔京群岛这样的地方,再以外资的身份在中国开公司,并在中国开关联公司,比如:英特尔在大连要开工厂了,假设每片芯片的成本是500元,批发价为1500元,如果直接卖的话,1000的利润要交税,可以这样,先以510元的价格出口给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再以1490元的价格进口给在上海注册的另一家公司,三家公司都属于英特尔,通过这种进出口,由于香港所得税比较低,少交了不少税.英属维尔京群岛免所得税. 12.让员工做公交时都拿票,吃肯德基时都拿发票,这些钱公司做帐为交通费和招待费,以货币形式直接发放给员工,并从员工工资中直接扣除,这样员工少交税,公司又可以拿这些发票以成本的形式在税前扣除,相当于公司也少交税. 13.买一些损耗品,直接发给员工,并从工资中扣除,而这些则做为成本在税前扣除,减少员工的税相当于提高了员工待遇. 2,3举例:员工工资3000,共有1000名员工,那么员工交的税为:(25+90)*1000=115000,员工实拿3000-115=2885,员工都是要吃饭,做车等的,假设每月这些每人报销1400,那么员工实拿3000元,等于免税,对公司而言都是成本,都可以在税前扣除,相当与提高了员工工资.同理,通过这种办法,给员工实拿2885,对员工而言,并没损失,相当于公司减少了成本. 收起回答
【/s2/】如何合理避税:如何合理避税?
目前,中国一些开发区或少数民族自治区出台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政策的低税领域注册企业不仅是最节税的,也是合理合法的。这里以我区工业园区企业注册为例。园区注册企业的增值税由地方留成的40%~50%支持;企业所得税由地方财政提留40%~50%支持;通过入园,企业可以节税50%以上。
【/s2/】如何合理避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如何合理避税?
所得税结算缴纳时如何合理避税?所得税结算的时候发现,尼玛,交起来特别困难,而且税高。你能想出一些少缴税的方法吗?避免避税?个人理解:什么是避税?这是企图逃税。这个问题可以这样问:企业所得税结算缴纳的时候,发现税款超出预期,那么税款怎么可能漏收不到,永远?"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4" data-rawheight="348"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v2-0534128f4fc3954aee1720786cebd7c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48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ae23df487d825d9ebe756a9662c919f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bae23df487d825d9ebe756a9662c919f_b.jpg"/>合理节税是在业务发生之前,业务发生的时候,已经产生了相应的税收,当前的“避税”就是偷税漏税。专业节税服务机构智睿华业从事节税服务和政府会计服务,期待关注我们微信官方账号:“彭说税(id:彭英文)”每天更新节税知识,解读最新政策。 【/s2/】如何合理避税:你是否真正掌握了增值税合理避税的技巧? 合理避税是企业节流增收的重要手段。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增值税的合理避税方法。一、合理避税的要点和方法通过1994年税制改革,增值税已成为我国国税的最大税种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增值税避税的要点如下。1.根据增值税条例规定的基本税率与低税率的差异,将基本税率项目与低税率项目混合,以低税率避税增值税条例规定,只有五类商品可以享受低税率,而逃税者尽最大努力将其他商品纳入这五类。一方面,其所使用的手段在于税收法律法规对这五类商品的界定存在缺陷或疏忽。比如这五类商品包括农机和农资。规定适用13%税率的农业机械是指完整的农业机械,而农业机械零部件不在征收范围内。一些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不仅可以生产完整的农业机械,还可以销售农业机械零部件,可以将一些小型农业机械组装成效用更大的农业机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区分销售整机的收入和销售零部件的收入,也很难界定这些小型农业机械是否是17%税率的“零部件”,因为它们可以组装成更大的农业机械。因此,企业经常使用这些法律法规中模糊的概念来逃避更高的税收。这就要求税务机关准确、严格地界定法律法规,防止避税。另一方面,企业利用税率差异避税的手段在于人为地将高、低税商品混在一起,比前者的手段更加赤裸裸、苛刻。比如,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农用车、机动渔船不属于“农业机械”范畴,但有些企业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将其混为“农业机械”,按13%的税率纳税。对于这种反避税,税务机关要重点核实。2.通过调用几个免税项目达到避税的目的新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了几类增值税免税项目,因此一些企业以各种方式附属于这些项目,利用免税项目开展有效的避税活动。3.购买农产品使用10%的扣除条款以避税在这方面,避税的金额往往比较大,尤其是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的农产品,因为这部分商品与农民有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产品商业化程度低,农产品交易的结算系统、支付系统和票证管理极其不完善,给企业带来了很多避税的机会。例如,企业可以扩大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扩大减税,甚至减少利润,影响所得税的征收。4.利用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区别来避税因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计税上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两种计税方式中的一种对纳税人特别有利,有可能故意把一般纳税人贬为小规模纳税人,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为一般纳税人。当然,也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将不符合一般纳税人要求的企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以达到少缴税的经济目的。5.使用增值税发票避税由于新增值税是按照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抵扣进项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值税票几乎达到了和人民币一样的效率。为了尽可能提高进项税,企业会对专用发票提出建议。比如有两种交易,一种可以开专用发票但是价格比较高,另一种可以不开专用发票但是价格很便宜。权衡利益后,企业可能更愿意选择前者,因为抵扣进项税远远大于差价。为了增加进项税,一些纳税人甚至使用假发票或涂改发票来达到逃税的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也是对税务机关征管的严峻考验。6.利用不同的商品销售价格避税因为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与销售有关,为了使销项税额尽可能小,纳税人可能会人为降低销售价格,与购买者串通,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同时,压低的价格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得到买方的一些补偿,同时买方也得到一些利益,双方分享利益。这种避税方式在关联企业中比较常见。7.通过委托加工费避税这也要求双方联合起来,人为提高佣金加工费来增加进项税,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8.利用不公平进口价格避税这与第六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纳税人通过对外联系降低了进口货物的价格,从而降低了进口货物的计税依据,直接降低了应纳税额。与这种方式和第六种方式相同的技巧是,在修理和更换业务中采用不同的收费,以达到避税的目的。9.利用混合销售机会避税纳税人可以利用混合销售机会,根据低税业务统计,对高税项目进行避税,或者利用混合销售,将应缴纳增值税的项目改为缴纳营业税的项目,以获得优惠的税收优惠。10.纳税人对用于连续生产的产品免税避税的,可以尽可能使用自产产品作为原材料,而不是购买原材料。以上是增值税合理避税的一些提纲要点。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做法和机会可以用来避税。但作为税务机关,要抓住纳税人可能利用的各种机会,加强相应的防范措施。二.逃避增值税的原因[/s2/]产品销售收入、纳税、税率抵扣等方面存在诸多避税和反避税问题。(一)利用会计扩大进项税由于新的增值税是附加税,企业应建立单独的增值税会计账户。当期应纳税额是当期销项税额与当期进项税额的差额。因此,进项税的核算时间直接影响当期应纳税额。因此,企业利用会计上的时差避税是可能的。企业常用的方法有:(1)材料或其他货物的预付款,提前取得发票,增加当期进项税。(2)当实际收到的材料少于发票金额时,不核销,按实际收到的金额支付材料或货物。(3)退料或退其他货物后,不同时进行退料的账务处理,导致当期进项税额大于实际进项税额,即抵扣增加,应纳税额减少。(4)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会出现货款已付,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发现材料损坏,供应、运输或保险公司需要支付损失金额,损失赔偿包括购买时支付的增值税损失等情况。因此,企业收到补偿后,应核销已补偿的增值税损失,但为了减少应纳税额,企业不核销进项税的会计处理。(二)利用进项税避税为非生产性商品和服务支付的进项税按生产性商品和服务的进项税计算:(1)购买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二)购进货物和应税劳务的非应税项目的进项税;(三)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和应税劳务进项税;(四)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和应税劳务的进项税;(五)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进项税;(6)用于在产品和产成品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和应税劳务进项税。上述商品和服务的进项税额,按照税法规定,不得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但有些企业为了避税,在采购时将这部分进项税额混到生产用商品和服务的进项税额中,在储存和生产过程中改为上述用途后,该商品的进项税额仍按现行营业税扣除,从而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3)利用小规模纳税人避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在计算税额时,销售额的确定是一致的,进口货物的应纳税额也是一致的。但小规模纳税人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商品,不得领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采购商品,普通纳税人无上述限制;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减税权,普通纳税人享受减税权;小规模纳税人的税额按6%的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销售收入×6%的征收率。一般纳税人按照规定的税率计算税额。这样,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相互转换就具有了避税的意义。(4)利用高价增加进项税避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相互投资、相互捐赠、以物易物的现象越来越多。当企业接受实物投资有进项税,接受捐赠有进项税,以物易物取得进项税,或从“在建工程”中转移进项税时,综合权衡利弊后,企业可以通过高价计算进项税来减少其应纳税额。由于实物投资的材料与购买的材料不同,双方的利益不仅取决于材料的价格,还取决于投资股息的比例等因素。在投资比例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或者其他因素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高定价增加进项税。至于捐赠的进项税,是无偿取得的,所以价格水平不影响企业本身的利益,进项税可以多从高价中计算。易货条件下,当所购物品的适用税率高于销售物品的税率时,双方会在不影响对方利益的情况下出高价,但可以通过提高进项税达到避税的目的。在计算在建工程转来的进项税额时,人为地将进项税额分摊,以达到避税的目的。(5)低税率避税增值税除了一级基本税率17%外,还规定了一级优惠税率13%,由此产生的避税多为企业的挂靠行为。下列货物的税率为13%:(1)粮食和食用植物油;(2)居民用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气、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沼气、煤制品;(三)图书、报纸、杂志;(四)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对于以上五种商品,纳税人一般可以采取三种避税方式:一是“挂羊头卖狗肉”,在以上五种商品的招牌下经营非优惠商品;二是扩大兼业优惠商品比例,“浑水摸鱼”;第三,利用上述优惠政策中不确定的部分,通过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商品的一定灵活性,可以实现通话。一般来说,避税的空间不大,只要严格审查,明确优惠实施细则。(六)利用废弃物避税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有废品和下脚料,被卖掉。根据国家税务局的规定,企业产生的废品和废料的销售收入属于其他业务的收入范围,应按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对于执行增值税抵扣税法的企业,废品和废料的残值是外购物资价值的一部分。材料采购时,已按发票所列税额计算进项税额,并已计算抵扣税额。因此,废品、废料的销售收入不出售,就意味着销项税额少计算,应纳税额少计算,从而减轻税收负担。而销售废旧产品和边角料造成的避税漏洞,往往被税务局忽视,容易被视为小问题,被人们忽视。但对于企业来说,当废碎料的销售额较大时,可以直接用废碎料的销售额抵消总销售额或增加营业外收入,而不进行其他业务收入处理,从而避免了这部分收入所应缴纳的增值税。 |